不过那个时候的朱时顺太年轻,觉得一个连自己的脑袋都保不住的人算什么天下第一谋士。
后来再想想,刘伯温谋的是国,不以自身论。
朱元璋能够打下这么大的地盘,每每关键决策之际,其他人都只会说些模棱两可的回答的时候,帮助明主分析利弊的只有刘伯温。
他曾有数次机会,能够拥有平淡安稳的余生,但他都放弃了,选择追随朱元璋这个一生明主。
却也是这一点,害得他到头来死因成谜。
至少在朱时顺的角度来看是这样。
而朱元璋念叨的这首诗,是当年刘伯温告老前朱元璋相送,寄望自己的臣子功成身退,能够朝入青山暮泛湖,过上平淡恬静的生活。
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,外敌解决之后,内患成为大明这艘巨船身上的“藤壶”。
过了两天,朱时顺觉得自己有必要弄清楚朱元璋对这几位巩固之臣的态度。
史书工笔是后人书写,前人心里究竟怎么想的,谁都代替不了他们本人。
于是他问道,“老朱,你是在怀念刘伯温大人吗?”
朱元璋回首,什么也没有多说,静静站在那,双眼彷徨,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东征西战的岁月。
“当年天下未定,刘伯温在咱身边出谋划策,可谓运筹帷幄,天子良臣,合作无间。可为什么,大明初定,他反而不能留下来了呢?”
像是在问别人,又像是在问自己。
刘伯温两次请辞,两次重回京师,都是朱元璋的示意。
最后一次,他死在了京师的宅邸。
朱元璋亲自奔丧以示尊重,但再怎么也无法挽回他的得力助手。
他遗憾的不只是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,更是失去了一位知己。
文官当中大概唯有刘伯温,能够毫无芥蒂的坐下来和朱元璋推心置腹了。
忠臣之死的确值得感慨,但朱时顺想说,得亏死的早啊!
这一切的开端,大概要从刘伯温之死说起。
刘伯温之死宣告淮西勋贵集团大胜,被李善长推出来当领头人的胡惟庸终于走到台前。
淮西都是一些老实人、糙汉子,不懂什么玩弄权术的把戏。
骑在马上打天下,扩张大明的版图,就是他们所有愿望。
唯独这个胡惟庸,颇有心计,但朱元璋称帝之后,他只混了个小县官当着。
正因这一点,李善长才选了他当领头人。
总不能让那些脑子里长肌肉的来掌淮西集团的舵。
蓝玉:感觉自己有被内涵到!
别人身上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,这个胡惟庸是老乡见老乡——给你来一枪。
他自己一个人犯事,不仅差点连累发掘他的李善长,还牵连出两万条人命。
大部分全是他的老乡。
可见刘伯温当年说胡惟庸真没说错,这个人迟早坏事,那贪心是个没有底线的黑洞,小肚鸡肠起来说他一句坏话他记十几年!
要不是刘伯温死的早,现在怕是还要被胡惟庸日日针对、虐待。
朱时顺看过一段野史,说的是刘伯温晚年的时候俸禄被人断了。
他虽然请辞了,但他是朱元璋亲封的诚意伯,那是终身的爵位,只要明朝不倒,他就应该有一份粮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