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拯所说的道理,赵祯当然清楚。
不过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啊!
更何况,还要推翻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。
先不说加强刑罚的惩处制度,光是提高官员俸禄这一条,就很难。
有宋一朝,看上去很富裕,似乎百姓的生活很富足一样。
但实际上,宋朝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是最强的一个朝代。
朝廷为了制衡官员,加强皇权,官僚臃肿,朝廷在一定程度上默许官员搜刮民脂民膏。
就拿地方的一个小县城的衙役举例,朝廷是允许他们明目张胆收例钱的。
因为衙役的俸禄极少,根本没法满足一个衙役正常的生活开销,供养不了一个家庭。
而朝廷又无力提高地方小吏的俸禄,又不能直接向百姓增加税收,所以便默许官吏搜刮百姓,如此一来,便将朝廷和百姓的矛盾,转移到了地方官府的身上,百姓嫉恨的只是地方官府和官吏,而不会归咎到朝廷身上。
这就是大宋朝为什么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。
根据历史记载,大宋朝三百二十年,有历史记载的农民起义就多达四百多起。
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。
就是说,平均一年,就有一起到两起农民起义。
根本原因便是土地兼并和剥削太严重。
在大宋朝,只有成为士大夫,那才算是真的无忧无虑,只要不谋反,根本没有死罪一说。
“陛下,高产农作物已经逐步推广,遍布大宋大半疆域。”
“明年,高产水稻便能全面种植,朝廷的税收定能再翻一倍,为官员提供优越的薪水保障不是问题。”
“现在最重要的是取消不杀士大夫这一条国策,定能让官员彻底忌惮。”
赵祯道:“包卿,先前朕已取消崇文抑武的国策,士大夫早已不满。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,乃大宋立国之根本国策,倘若取消此策,岂不让天下士大夫寒了心?”
包拯闻言不由一笑:“陛下,太祖皇帝当年之所以立下士大夫和君王共天下的国策,乃是政治需要,太祖皇帝需要利用士大夫来巩固统治。”
“可如今,天下安定,陛下已牢牢抓住皇权,已无需再靠士大夫。”
赵祯面色一苦:“包卿的意思朕明白,可包卿这不是要让朕卸磨杀驴吗?这么做,岂不寒了天下士子的心,读书人又怎会全心全意为朝廷效命,为朕效命?”
在赵祯的认知里,他这个皇帝就是靠士大夫集团支撑起来的。
他和士大夫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,他这个皇帝还需要士大夫来统治百姓。
他若是牧羊人,那士大夫就是牧羊犬,而天下百姓就是羔羊。
但他没有意识到,大宋的士大夫现在已经变成了吸血鬼。
“陛下错了!”包拯正色道,“天下是陛下的天下,更是百姓的天下。士大夫对大宋固然发挥着重大作用,然世殊时异,大宋发展至今,士大夫集团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。”
“百姓苦苛政久矣,陛下如今要做的是笼络天下百姓的心,而非士大夫。”
“得民心者得天下!”
赵祯道:“朕知包卿深谋远虑,但朕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,容朕再好好想想。”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