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在董卓和他商议废帝时,袁绍用缓兵之计离开董府,并马上逃出洛阳。
董卓准备悬赏捉拿袁绍,侍中周毖、城门校尉伍琼、议郎何颙等人,一起劝说董卓:“废立皇帝这种大事,不是平常人所能明白的。袁绍不识大体,得罪了您以后,心里害怕而出奔,并没有别的想法。如今急着悬赏捉拿他,势必会使他反叛。
袁氏家族连续四世建立恩德,门生、故吏遍布天下,假若袁绍收罗豪杰以聚集徒众,其他的豪杰便会乘机起事,那样的话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归您所有了。不如赦免袁绍,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太守,他因赦免而感到高兴,就必定不会再有后患。”
董卓认为有理,于是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,封乡侯。
对于袁家的嫡子袁术,董卓当然也是要拉拢的,董卓表袁术为后将军,袁术因为不肯依附董卓,所以没有接受后将军的这个职位,悄悄地逃往南阳郡,在当地袁家门生的支持下,拉起了一支队伍,最后屯兵鲁阳。
十二月,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给各州、郡的讨董檄文,陈述董卓的种种罪恶,说:“我们受到逼迫,无法自救,盼望各地兴起义兵,解除国家的大难。”
曹操辞官跑出洛阳回到故乡陈留后,利用在陈留的家财和陈留人卫兹的资助,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,收到讨董檄文起兵讨伐董卓,并协助桥瑁把讨董檄文发到了其它地方。
原本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,所以派遣几个从事驻勃海郡监视,限制袁绍的行动。
当韩馥收到讨董檄文后,就召集部下商量,在部下的撺掇下,韩馥决定响应讨董檄文,并写信给袁绍,停止对他的监视,并支持他起兵。
袁绍在韩馥放弃对他的监视后,开始在渤海招兵买马,不过他起兵只是为了积蓄力量,他表示反对董卓的暴政,毕竟自己袁家的还在董卓手下做事呢。
袁术收到讨董檄文后也表示反对董卓的暴政,其它就没有什么动作了。
在讨董檄文的联络下,大家决定成立讨伐董卓的联盟,各人带兵到酸枣会盟。
最后参与会盟人员有:兖州刺史刘岱、豫州刺史孔伷、陈留太守张邈、东郡太守桥瑁、广陵太守张超、功曹臧洪以及曹操等。
袁绍和袁术都没有带兵参加会盟,但是在曹操的建议下,会盟遥推袁绍为盟主,袁术也领了后勤官的差使。
董卓听说袁绍成为反董联盟的盟主,让司隶校尉宣璠抓捕了袁氏家族满门五十余口,无论男女老幼尽皆下狱杀死,甚至连婴儿都不放过。
董卓听说东南二个方向都有联军的队伍,感觉洛阳的位置不好,不但不好守而且离西凉太远,于是决定迁都长安。
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